【特别关注】东台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有力!
点击上方"东台时空"
引
言
架设富民新路,搭建就业舞台,构筑卫生堡垒,唱响文化生活……紧扣“融入长三角、建设新东台”主题,我市聚焦富民目标,大力度推进2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,取得显著成效。据统计,截至6月20日,20件、30个子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整体推进顺利,其中文化惠民、创业就业扶持、精准扶贫脱贫等6项工程均已超序时完成上半年目标。
倾情惠民生,项项暖民心。一个个令人满意的数字背后,是我市大手笔推进民生工程,着力办好实事的体现。
“在家乡工作更有获得感,能更好地照顾父母,特别感谢政府搭建的平台,让我找到了现在的工作。”一提及自己的现状,今年25岁的张悦一脸的满足。
毕业于淮安工学院的张悦,之前在苏南找到了一份待遇还不错的工作,但是工作时长和后期发展空间都与个人发展规划有较大的出入。今年五一,听闻一场服务企业引才用工招聘会在市体育馆举办,162家企业参会招贤,张悦便决定利用假期时间回来看看。
人潮涌动,络绎不绝。这是张悦对那场五一招聘会最大的印象。“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啊,城市规划、环境都不错,工资待遇也比那些大城市差不了多少,我很庆幸当时做出了参加招聘会的决定。”忆起那天的情景,张悦仍兴致勃勃,“162家企业的展牌依次排列,既有大量的本土民营企业,也有央企、国企,提供的就业岗位门类全、条件宽、待遇优,涵盖好多产业,我当时粗略一看,就发现挺多适合自己的岗位,心里特别欢喜。”
像张悦这样通过招聘会找到工作的人还有很多,他们满怀热情,投身于家乡建设,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。作为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桥梁,招聘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截至目前,今年我市共组织市内外引才用工活动65场(次),累计达成人才用工意向1.49万人(次),既为用人企业招录了一大批德才兼备、踏实肯干的实用型人才,也为众多求职者找到了施展才华、发挥才智的舞台。
除招聘会之外,对困难群体、城镇零就业家庭、农村零转移家庭实施就业援助,发放维稳补贴……民众的就业之路,一直在努力铺就。同样,民众的创业梦想也得到细心呵护。今年以来,我市已经成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35万元,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富腾路上,一家电信代办店格外引人注目。48岁的朱慧完美演绎了一场从下岗女工到小私营业主的蜕变。2015年刚开始创办电信代办店的时候,生意特别好,这让朱慧信心倍增。但之后为了拓展业务,急需引进一批新的智能手机,资金链短缺的问题让她一筹莫展。“我想过商业贷款,可是手续繁琐且利率高,不在我能承受的范围之内。”2016年的一天,朱慧在朋友的帮助下了解到政府有创业担保贷款这项政策,在讲述了自己下岗后的创业历程、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资格审查之后,市人社局为她发放了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。
如今朱慧的电信代办店生意越来越红火,日营业额近千元,有固定的客户和稳定的收入,并解决了多名下岗女工的就业问题,上缴税收每年都在递增。“这都亏了这项政策,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,低利率也在我的可承受范围内,以后如果身边有朋友需要创业但资金不足,我会毫不犹豫地向他们推荐创业担保贷款。”
“家门口的道路拓宽之后,小汽车好会车了,镇村公交也通了,现在农村的生活真是越来越舒坦了。”近日,新街镇东兴村村民吴礼春指着门前新修的新海路,向记者吐露着自己的心声。
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随着群众对农村交通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,该镇立足镇情,按照“总体规划、分步实施”的思路,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,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等基础条件,打通村民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仅去年,该镇修筑各类路道长79.608公里,建设各类桥梁91座,泵站8座。今年,惠及各村的路道、桥梁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申报和建设中。
经济发展,交通先行。今年,我市依旧坚持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增长、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,积极回应群众关切。
记者从市交通部门了解到,今年计划实施市域骨干道路建设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406公里,桥梁106座。其中,市域骨干道路114公里,包括弶张线52公里,东灶东渣线14公里,东广线11公里,海南线4公里,头富线14公里,新角线19公里。四级公路提档升级292公里,涉及全市14个镇区。目前所有计划任务均已落实,骨干道路开工建设市域80公里,弶张线52公里主体工程已完工通车,东渣东灶线已完成12.5公里,东广线沥青下面层已摊铺8.5公里。农村四级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已实施85公里,完成招标150公里。
“弶张线修建之后真是焕然一新。”说话的是家住南沈灶镇的张先生。张先生在安丰镇上班,每天开车必经弶张线,他告诉记者,这条路兴建多年,一直比较繁忙,尤其是过往大吨位的载重汽车较多,时间长了路面难免有损,不便行驶。“现在好了,每天开车在这样的路上,都是一种享受呢。”张先生说。
弶张线维修改造工程是今年我市组织实施的6条市域骨干道路维修改造项目中最长的一条。东起弶港农场集镇段与352省道相交处,西止时堰镇与兴化张郭镇交界处,途经弶港农场和三仓、南沈灶、安丰、时堰四个镇及多个村庄,全长52公里。今年1月按二级公路标准维修改造,建设总投资1.3亿元。
据了解,由于沿线村镇多,车辆行人多,封闭施工难,建设单位采取分段封闭施工的方法保证工程进度与道路交通两不误。同时加强现场抽检,严格控制碾压遍数确保工程质量。
行驶在修葺一新的弶张线上,记者发现道路上不仅划定了交通标志、标线,部分路段的路边还修建了排水沟和路肩。“以后遇上下雨天,路面没有积水,我们出行更加安全了。”“可不是嘛,有这样好的道路,我沿街店铺的生意可要更红火了。”现在,不少沿线的居民聚在一起说起新路时,纷纷表示这样“高配置”的道路给生产生活带来了福音。
“真没想到,现在不需要出东台,在家也能享受到上海医院专家的服务。”7月28日上午,在市人民医院骨科住院部住院的韩锦善轻声地说道。前不久,韩锦善因车祸引起头部受伤,肋骨多处骨折,伤势较重。当天正值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专家李豪青前来会诊,便替他看了片子,在治疗方面给予了相关指导。
去年以来,市人民医院强化对外合作交流,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深度协作关系,成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医院,先期建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、临床药学、泌尿外科和消化内科等四个分中心,通过借力长三角优质资源,与区域内的三甲医院在学科建设、医疗技术、临床科研、人才培养进行广泛交流合作,促进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。
医疗服务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。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,我市制定出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,紧抓人才培养、专科建设、设备提升等关键环节,大力实施以名院分中心、名医工作室、名人培养计划为主的“新三名”战略。通过柔性引进一批三甲医院专家,带动我市相关医院、科室、医疗骨干进行科研项目和难题攻关,开展疑难病会诊,推广新技术和新项目,为百万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。
据了解,三年行动计划中,全市建成2个名院分中心,15个名医工作室,评选50名重点学科带头人、100名基层骨干和120名优秀青年技术人才,为我市相关专科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后盾。
“听说人民医院新添置了一台CT机,速度更快,图像更清晰,对心脏的检查有很大的帮助,以后我们再也不用频繁地去外面的大医院做CT了。”近日,市人民医院的CT室外,不少民众在就诊队伍里小声议论。
走进市人民医院设备科,采购单上,密密麻麻地写着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名称及数量,一台CT、一台MRI、9台彩色B超……令人眼花缭乱,相关负责人表示,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,医院将有大量设备引进与更新,刚刚引进的高端CT机已处于安装阶段,预计九月份投入使用。市中医院的直线加速器、电子胃(肠)镜等设备的引进与更新也正在推进中。
“很快我们也会有核磁共振了,这真是个好消息。”在安丰中心卫生院,村民们也很开心。今年以来,不仅市人民医院、市中医院加快高端设备配备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备同样是我市关注的重点。
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购置更新医疗设备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。“我们启动实施医疗设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,目的就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的方式,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提档升级,让广大民众共享医疗红利。”据悉,今年我市计划添置及更新医疗设备达1.6亿元,截至目前,已经购置1.05亿元设备。
傍晚,绿树环绕的溱东镇周黄村褪去了白日的炽热,多了一丝晚间的凉爽。去年刚刚修建完毕的幸福小广场上,阵阵乐声在炊烟袅袅中悠扬而至,吸引着周遭村民走出家门。张圣兰便在这时“入场”,为当天的专场演出节目做着最后的准备。
今年61岁的张圣兰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,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小得多。“如今农村不比以前,喜欢文化活动的村民特别多。”张圣兰说,幸福小广场让全村人的娱乐有了场所,“在唱唱跳跳中奔向小康!”
幸福小广场的专场演出有很大一批“粉丝”。只一会儿工夫,搬着小板凳的,席地而坐的,树荫下站的,围起了里外三层。聚在一起的村民免不了要拉拉家常:“正月的时候,王粉珍她们表演的旗袍扇子舞《水墨丹青》真是绝了,好看!”“今年广场舞交流大赛上的《筷子舞》也很精彩!”侃侃而谈的几人回忆起年初的那几场大戏,喝口茶,咂咂嘴,显得意犹未尽。
“送戏下乡和幸福小广场专场演出已经逐渐成为常态。”在溱东镇开二村,这里的文化团队规模已经超过百人,队员黄志萍告诉记者,“送戏下乡”中很大一批节目不仅娱乐了村民,更开阔了当地文化团队的眼界,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,并逐步从原先的单纯模仿节目过渡到现在的挖掘水乡民俗文化,创树特色品牌节目上,“比如咱溱东的‘莲湘’‘水乡号子’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。”
在弶港镇,挖掘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震海天文化合作社创作的《弶港渔民号子》参加全省非遗保护成果优秀节目展演,并登上央视舞台,在今年4月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、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联合苏北9座城市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的《苏北民歌邀请赛》决赛中代表盐城市参赛荣获金奖、《黄海渔歌》荣获第二届“民族之声”全国声乐、器乐作品征集优秀奖;中央电视台四套、六套、七套等栏目组也先后走进弶港,拍摄了展示东台海盐文化及弶港渔文化、红色文化的专题片《排斧声声》《红帆船》《东台人的咸淡生活》等。
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借助幸福小广场平台的成功搭建,我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形式,每周选择1个幸福小广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,常态化组织送戏进镇到村,组织文化惠民演出。今年,全市送戏下乡累计完成50场,幸福小广场演出累计28场次,送电影下乡累计2600多场次。
文化“软件”的发展离不开平台“硬件”的承载,只有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化建设,着力抓好共建共享,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引领幸福的作用。
在周黄村,即将完工的农民大礼堂具备了更多元的“功能”,“有多功能室、图书室、乒乓球室等各类文化活动室。”溱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市、镇两级政府的共同发力之下,全市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大投入,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,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标准持续提高,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文化平台。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“幸福小广场”创建过程中,弶港镇坚持一村一特色、一地一品牌,全镇29个村居目前已建成10个标准化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15个“幸福小广场”,在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中通过了省文化厅督导组检查,被盐城市表彰为2016年度“全民阅读书香乡镇”。
◆来源:《东台日报》(朱江 张佳 唐雅)
◆互动信箱:jsdtsb@163.com
东台时空